对目前教师们的继续教育,你怎么看?
继续教育即网络研修。对此类标准的形式主义做法个人非常反感!
老师们节假日牺牲在了电脑旁,
为了那么一张有可能决定待遇多少的继续教育证,按上级要求培训多少多少小时,(有电脑记录为佐证)真正逐字、逐词、逐章节认真听的老师恐怕没有一人,也可能个人的判定有点过份吧!因为经历过身边老师为了这守在电脑前!
假的真的都为了自身利益
网络培训有它的直观性、便利性,其实在现实中老师隔一段时间去动一下鼠标,点几下问题答案,培训时间生成了,学习结果有了!真正用于教学的会有多少呢?
理想教育模式在现实教学中可以说:不实用!
我是一名高校英语老师,每年都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已取代了很多岗位。教师,这个历史悠久的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现在很多教师的观念,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这样的教师职业前景堪忧。
我们部门的主任,是一个很有远见的领导。每一年寒暑假,督促英语专业的老师们在可汗学院、中国慕课网、网易云课堂等平台,学习一些课程。包括教育理念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技术课程、专业课程等等。
这些任务,有的老师会很认真地做,有的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认真学习的老师,取得了“翻转课堂优秀学员”证书,学会了Focusky、喀秋莎、幻彩大师等软件的使用,也学会了微课制作、思维导图等等,大大丰富了课堂。去年一位老师制作的英语微课,进了全国决赛,获得了省一等奖,年终去学校申请奖励,奖金和两个月基本工资差不多;其他的老师也有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年终在核算科研量时,能得高分。现在学校很多部门的老师在制作微课时,都来我们办公室向她们请教。
而应付了事的老师,随便学了学,没有任何成效。课堂管理有些吃力,微课不会制作,连上课的课件PPT的制作,都还是普普通通,只会打字和插图片。殊不知,现在PPT的制作,可以非常有创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添彩和助力。
现在网络资源五花八门,网络课程也非常多。说不定哪一天,教师的这个岗位也被人工智能代替了,那在岗的教师能做什么?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时刻有危机感,保持终身学习的劲头,才能在这变化快的社会,有核心竞争力。才不会每天抱怨工作累,工资不高。
参加过继续教育,都是教育学院,师范大学承办的,我想说的是,真没水平。根本没有吸引力,大道理,学术用语一大堆,没有进入到实际或实践环节,每天最大的任务是点名。说实话,我们不是来听道理的,我们是来学习新方法,或怎样让自己的工作充满乐趣的。
现在流行一种观念:"终身学习",即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一名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自然应当接受继续教育,以更新自身观念和提升知识素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前,针对继续教育,老师们吐槽的焦点不在于“应不应该接受”的问题,而在于"应该接受什么样的”问题。
在继续教育要求上,是老师必须完成的。每年年底将会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进行审验,不参与或不完成的,一般不予评优评先,不予评聘职称,不予晋级工资等。
在继续教育形式上,有自学、集中培训、网络研修等。自学是订购一些书,自学并做笔记;集中培训是老师集中听领导、专家的报告和讲座;网研是看网络视频课,然后完成一些发贴、评论、上传作业和资源等。
从主办单位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以提高业务能力为主的学习;另一类是由人社或其他政府行政部门举办的专题学习。
从继续教育效果上看,教师多属应付式完成任务,对教学实际效果不明显。比如:在自学教材时,很多老师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即可翻阅完一本教材,并作出笔记。甚至叫学生抄笔记。学完后,教材讲什么也不知道。再如:集中培训时,老师在下面玩手机、聊天,做笔记就随便抄些PPT内容即完事。至于网络研修,多数老师挂上电脑,关闭视频声音,时不时点击一下"继续学习下一节",即完事。
如果网络研修有考试的,很多老师采取请人代考。
之所以老师们对当前继续教育的"应付式"现象较严重,其原因在于:
人工智能在教育产业有哪些应用?
假打,中国人口超级多,多少失业人,你还倡导人工智能教育,不合国情。教育非产业,应为国税支撑福利为民生。人工智能可用于教学补充资源,不可太过分,教育还是高人传后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工智能多久能替代教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工智能多久能替代教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