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黄帝,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苏秦,商鞅,范蠡,李斯,张仲景,张衡,陈胜吴广,许攸,黄忠,司马懿,唐玄宗,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韩愈,李商隐,蔡文姬,吴道子,许慎,花木兰,岳飞,吉鸿昌,杨靖宇……
河南是华夏大地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深厚的文化,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
1、老子 春秋时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今河南鹿邑)人,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著作《道德经》流传至今。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效力于周王室,后来,受权贵排挤,出游鲁国,当时孔子问礼于他,周敬王四年,回故里居住,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在尹喜请求下,留下了《道德经》。相传,老子长寿,享年101岁。
2、庄子 战国时期庄氏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另一主要人物。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其想象力丰富,文笔汪洋恣肆,代表作是《庄子》。
3、贾谊 河南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便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继任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自责抑郁而死,年仅33岁。
4、许慎 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
5、蔡琰 字文姬,是汉朝著名学者蔡邕的独生女,陈留圉(今河南尉氏县西蔡庄)人,她所著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6、谢灵运 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7、韩愈 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8、岳飞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河南的名人还有许多许多,不胜枚举。
轩辕黄帝(河南郑州新郑人)——被誉为人文始祖,统一天下,创造中华文明。
仓颉(河南濮阳南乐人)——被誉为华夏文明创字的鼻祖。
二、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庄子(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墨子(河南商丘民权人)——墨家学说的创始人。
韩非子(河南郑州新郑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苏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着名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商鞅(河南安阳内黄人)——同样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范蠡(河南南阳淅川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被誉为“商圣”。
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谢谢邀请,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既是传统,必以典籍方能流传。中国五千年来,圣贤相继、德慧相承,汇积而成的典籍浩如瀚海,这些典籍正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数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指引着中国人,重视人性的尊严,发扬仁义的道统,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那么,四书就代表了儒家经典的精华,其中啟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理,仍是千古不易的准则。
四书在我国,具有它的传统性和影响力,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它代表了我国固有文化的主要部份,能在社会上,形成完美的伦常道德秩序,忠孝节义的精神,使人与人的相处,更为和谐幸福。
由于儒家学说博大精微,无疑四书便成了世世代代人人必读的书籍,使毎个人进而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优美,发现个人存在的价值 ,以及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
我说话可能就有点不好听了。
简单来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儒家演变总是因为一个原因
每当儒家思想走入死胡同,马上就会被社会淘汰时,就会有人站出来改变。用一种全新的理念继续生存,继续给大家洗脑。
但万变不离其宗,儒家核心思想从来没有变,还是主观干涉,还是一言以蔽之那种无理无据的表达方式。
先秦:孔儒→孟儒→荀儒→法儒
先秦文化刚刚从官学步入中下层社会,而且还有正统道术思想存在。所以儒学每次死的都比较快,所以发展也比较快。
很多人以为儒法对立,其实二者都是主张上位者立言立法,强行干涉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帝国:玄儒→经儒→理儒→心儒
后来随着独尊儒术,儒家取死的速度逐渐减慢,所以这两千年的变化并不太大。王朝更替时,或许才有一定的更迭。
但演变过程中,总少不了其他思想的融入。儒家用其他思想为外壳,继续儒家的核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推荐阅读吴国桢著《中国的传统》一书。
这是一本对中华源头文明深邃而有温度阐释的著作,荡漾其中的赤子之情敬畏之心,使其阐释摆脱了游谈与学究的味道,让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每一个人不觉要亲近去阅读,读过以后崇高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再有强烈推荐日本作者井上靖先生写的《孔子》(2010年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明源头辉煌而灿烂,对祂有了足够深入的了解,再来看儒家思想及其流变就不会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最甚最可怕者,全能视角般的“批判”),而对中华文明智慧产生深挚的敬畏与热爱。
为方便大家了解,以下转发对《中国的传统》一书的作者与目录内容的介绍:
本书是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以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愿,于暮年花费大量心血在美国完成的一部汉学巨著。吴氏特有的政治学者审视历史的视角,使本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论史风格。立足于远古时代文明对于中国传统的深远影响,他以史诗般壮丽的生动叙述与宏大的场面描写,清晰而系统地呈现自黄帝至西周的古老社会风貌,又以捭阖纵横的精妙手法,将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各个领域的独立史实汇聚成为一个真实而有机的远古文明世界。
本书是一本最易读、同时又充满无限意趣的史书,以一位政界名家博学而深远的智慧为导航,在带你领略整个民族历史上最遥远却又最至关重要的一段文明的同时,也将带给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最为深刻的认知。
中文名
中国的传统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宏大。儒家思想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两千年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所有的中国精神都是从儒家思想当中孕育而来,比如中国礼仪之邦的气度,海纳百川的心胸,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是源自于儒家思想。他的发展可以简单梳理为如下几个方面: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成型与发展期,最突出的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建人孔子。他不仅著书立说,周游列国,还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百家争鸣当中最先形成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的学说流派。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子、孟子等人薪火相传真正让儒家学派成功走过了春秋和战国,历经大浪淘沙之后依旧历久弥新,焕发着青春与活力。在这一阶段,儒家的经典已经大量诞生,确定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孔子的为政以德与克己复礼,再到曾子的修齐治平,最后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观念。通过“四书五经”的系统阐述,儒家思想已经成型。当中的主张虽然在大动乱的的背景之下无人采用,可是却成功地埋下了种子。
秦汉时期
秦火之后,大量的儒家经典遭到毁损。汉代初年通过鲁壁的发掘,伏生的记诵,儒家最主要的经典得以重新现世。儒家流散的门徒也开始聚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一代儒家提出“人副天数”理论。主张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人是最能够感知上苍天意的存在,所以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够顺应天道,如果逆天意而行只能是遭到上苍的惩罚。综合起来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他通过《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向皇帝进言,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最初仍然是外儒内法,表面强调儒家的仁义,内在还是刑法家的严苛。直到汉元帝开始,儒家思想才正式在中央和地方生根发芽,成为青年一代的学习内容。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当时被称为“经学”,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郑玄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即使是乱世英豪如曹操刘备等人也是在奉行儒家的主张,尊奉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经学逐渐势弱。但是,经学已经化整为零进入到各个世家之中,成为各大家族的传家思想。其中有袁准以儒学而闻名,著有《仪礼丧服经》注一卷,《袁子正论》十九卷,《正书》二十五卷。傅玄专心经学,撰有《傅子》等书,提出“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朝有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开始走进市民生活,并且体裁多样,在思想性之外更注重文学批判精神。
唐代
一直以来,儒家敬畏上天,董仲舒在其理论中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自汉代以后,这也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但到了唐代这一思想受到了挑战,也就是佛家思想的引入。佛家思想当中刚提出,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所处的天只是众多的天中的一层,宇宙之中唯有佛法不变。面对佛家的挑战,儒家牢牢把握住官方的科举制,唐代科举中的明经一科就是考察背诵儒家经典,记诵儒家思想。通过这种优势,儒家保住了统治思想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儒家与政治紧密结合,代表人物诸如魏征、韩愈等人都是国家重臣。在经学发展方面,孔颖达(一名仲达)的《五经正义》等著作集历代经学传统之大成,以考证的手法仔细研读儒家经典,是后世儒家学习传承的重要著作。
宋代
面对佛教思想的挑战,宋代由周敦颐、邵雍开始也在不断发展儒家思想。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融合易经易理,通过实践验证发展儒家学术。后来就是著名的二程兄弟和朱熹提出了理学思想。它比佛家的思想更进一步主张天外无物,天外无理,主张“理”才是万物的本源。朱熹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的朱子学,在东亚地区广为流传。
明代
明代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便是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这也是儒家发展的最后一个巅峰时期,清代虽然有黄宗羲、顾炎武之辈,但都已经是儒家思想中的变异形态,逐渐脱离了儒家思想的原旨,与儒家渐行渐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谊创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谊创科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