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语音助手劝主人自杀」事件出现,人工智能的伦理应该由谁监督?
【问题解析】
单就事件本身来说,还构不成一个令人恐惧的事件。只是语音助手根据对话者的问话,按照固有逻辑,搜索了一条词条,读出来,仅此而已!但是有几个方面值得警惕
一、这类事件已经发生过多起。
前几年微软小冰上线几天就被大众给教坏了,这说明大家在构建一套智能语音助手的过程中,基本没有考虑到伦理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此时一个小孩子来跟他聊天,可能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搭建这类智能助手时,应该从底层逻辑去屏蔽这些不符合人类价值观的词条、规则等。
二、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
它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只是一把刀,一颗原子弹。看用的人如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立法制度肯定会逐渐健全。这是一个新生事物经历的必由的过程,也不必担心。所以初期由舆论监管,后期由国家监管。
三、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是遥远的事情。
人工智能要达到像电影里面的程度,可能在很远的将来,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其产生技术革新肯定能够推动下一轮社会变革。很多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将此比作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家不应对其持否定态度,而应该持疑问态度,不断去训练和改良他,使之能帮助人类社会大力进步。
昨天就有人问过关于这件事的一些问题,再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对于类似事件,如果说主体不是AI而是人的话,首先肯定是确认真伪,如果真实也会详细调查原因。
但面对AI问题时这两点却最容易被社会舆论忽略。
因为人们对于AI往往是比较苛刻的,尤其在一些技术的初始阶段,每当出现差错时人们总是觉得不可原谅,或者提出质疑。
这其实包含了一种对异类的排斥心理,和大量的科幻电影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会养宠物狗,一但出现了狗伤人事件,就往往会导致小区里大家群起而攻之,人们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不是事情真伪,也不是发生原因,即便是因为被咬的人首先威胁到了狗的生命。
这两种心理从本质上讲是非常类似,都是对异类的一种过度苛求和不能容错的反应。
人工智能伦理也早被提上了日程,2017年的Beneficial AI会议也提到了很多问题,当然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目前主体的AI技术为深度学习,而这种方式本身也存在着不足,就像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很容易被“教坏”。
首先,大家不用惊慌,这恰恰说明人工智能还不够智能,它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或者听不懂我们语义的人一样所问非所答。
其次,说明了这是一个算法上的bug,更好理解的话就是机器人的语料库(通俗讲就是知识储备)不足,通常机器先识别语义,根据关键词找到对应的答案,而答案来源于机器的语料库。
最后,我一直相信机器最终能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进入到机器智能时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这种生物智能体,所以达到机器智能有很长的路要走。
舆情监测哪家好,是工具好还是采用人工监测好?
首先人工监测和计算机监测,各有各的优势所在:
人工监测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比如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阶层的人,使用的软件和浏览的平台大不一样。初级文化的普通百姓一般比较喜欢在朋友圈和QQ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白领和大学文化以上的人喜欢在专业的平台上互相交流。这就加大了监测采集样本的数据量,这样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
而机器监测可以弥补人工监测耗时费力等特点,机器监测无需休息可以大规模采集样本,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处理业务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机器监测对人情感和情绪的把握不够,暂时无法替代人工。
综上所述,两种监测各有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所以我们应发挥各自优势,弥补缺点,采取人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二者的区别,然后自己来判断:
1,功能和服务方面
软件监测的数据经过过来、分析和挖掘的。他并不是搜索舆情,而是主动发现,趋势分析,
专题跟踪、自动报警,自动分类。
人工监测智能一个网址一个帖子的去看。
2,更新速度
软件监测对网站、微博等舆情的更新能快速响应。这是人工监测无法比较的。
3,数据有效性
软件监测系统可实现实时信息分类、过滤,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网络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更能找到跟当前舆情相关的数据。
4,监测范围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软件监测效果好啊,软件检测覆盖全面、及时,而且自动化系统化,我知道山东贝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火蓝大数据舆情智能分析平台可以快速抓取有效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如果客户有需求,还会提供人工分析和信息统计服务,这样就会更准确。
现在大多数舆情监测公司的舆情产品基本都还做的不错,关键看您这边的需求。如果您是企业需求推荐识微科技舆情监测系统,如果您是政府需求推荐蚁坊软件舆情监测平台。
舆情监测产品免费申请试用地址()
至于是工具好还是人工监测好,这点毋庸置疑,选择舆情监测工具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能够帮助用户主动获取全网舆情,另外一方面还能自动识别舆情,提供舆情预警,以及舆情分析和舆情报告。
人工智能办画展,人类该颤抖了吗?
不至于吧。
我觉得现在高大上的东西都是看不懂的。
甚至猪都能画一幅高大上的作品。
还有人将几个油漆桶扔在大街上然后让车撞过过去,然后就说很有艺术性。
所以我觉得艺术性不是你有多高的智商,而是你画的东西有多少人看不懂。
最近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人工智能画展。这完全是由微软人工智能“少女画家小冰”独立绘制的原创作品。
“小冰”的师傅们(工程师们)用了纵跨400年的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的作品对她进行熏陶,虽然她所画出的绝大多数作品,我感觉有模有样,但是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美中不足……我觉得“小冰”画的再出色,她也缺少人类思维中的灵性。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会创造艺术品,主要是因为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枯燥和乏味,而将这些无趣的东西转化成有趣的,抽象的,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
不只是人类,在动物界中有很多类似的“艺术家”。
织巢鸟可以用细树枝在树上科学的编织一个完美的窝,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都会紧紧的缚在树的枝干上,离远了望去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用树枝编成的鸡蛋,如同一幅艺术品。
蜜蜂更是个中的生存好手,他们喜欢动脑筋!我们可以看一看蜜蜂的巢,他们做成了一个挨一个的六角形的蜂蜡的房屋整体。这其中的奥秘是,六角形的蜂巢可以达到材料最少,面积最大,强度最高,我们看到这里不仅要感叹!蜜蜂真的是太棒了,他们就是天生的建筑师,而风潮作为他们的杰作,看起来又像是一件艺术品。在动物和人类的眼里,艺术品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
如此看来,很多动物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大象会画自己,猩猩会打扮自己,海豚会在海底沙滩留下印记。
所以我们可以从“少女小冰”的作品中看出来“,相比较于某些动物,她的画作更像是看着看起来更像是某位抽象大师的作品。但恰恰是其中缺少了灵性,又无法检视作者的的灵魂。
是的,人类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一大表现,就是懂得找帮手。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机能,直到有一天达到极限,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人类不断升级帮助自己的工具,努力把自己解脱出来。这些工具,比人强大得多,但他们因为没有大脑,使用权在人的手里,只能够被人所支配。一旦有一天,属于工具的大脑出现了,人类唯一的堡垒就被攻克了。如果把绘制某种图像看作是绘画,人类根本不可能是工具的对手,就像我们不是各种其他工具的对手一样。颤抖是必然的,人类自己给自己制造了最强的对手。以前有个悖论,问无所不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自己也搬不起来的石头,今天看,人类就创造了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工智能影响舆论案例研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工智能影响舆论案例研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