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战争中毋庸置疑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再高明的策略都得人去制定和执行,再先进的武器都得人去使用。
历史上有没有哪些战役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答案是肯定的,有。
莱芜战役中,解放军仅用三天时间就歼灭了国民党5万多军队,还活捉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司令王耀武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惊叹骂道:“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为什么解放军能够如此快速准确的消灭这么多国民党军?这就要提到一个人,隐形将军韩练成,他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7年,韩练成到徐州参加蒋介石和陈诚的军事会议。回来后马上把国民党进行鲁南作战,全迁临沂共党的方案这一重要情报赶紧传递给华野。
华也迅速制定出在莱芜一带的作战方案。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发出A三密电,同意了华野的作战方案。
战役一开始,华野七纵队在陈毅的带领下已经把李仙洲的主力集团装进了口袋中。李仙洲率部突围,他想找46军军长韩练成开个碰头会,可这时韩练成莫名消失。
没了主帅的46军瞬时乱了方寸,人心惶惶。李仙洲更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他迟钝之时,华野已经在陈毅的带领下攻克了锦阳关,切断了李仙洲北撤的通道。
此后陈毅发起了总攻。短短数小时,势如破竹。打的国军溃不成军,最后一举歼灭。国军中将李仙洲也被活捉。
那么韩练成到底去哪了?原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在李仙洲准备突围前,他以部队还没部署完毕,硬是拖延了一天时间,他躲到了一家店铺的地下室,故意放弃对部队的指挥,使全军陷入混乱之中,这样才能被迅速俘歼。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欲治兵者,先治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东北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大多数都在西南和东南亚,而八路军长期在敌后战场,很多部队位于华北,距离山海关更近,同时,借助于八路军与苏联红军的特殊关系,八路军十万之众得以抢在国民党之前到达东北。
八路军到达东北之后,中央任命彭真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在作为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彭真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迅速占领了东北的各大城市,东北军区在他的带领下也迅速发展,人员从最初的11万,到10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已经发展到27万人。
然而彭真长期从事城市斗争的工作,对军事斗争却不在行,当11月份杜聿明从葫芦岛登陆不成,转而攻打山海关时,当时我军的数量虽然多,但是都困于各大城市,反而被杜聿明各个击破,一路从山海关打到了沈阳。
当时林总虽然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但是军事行动的最终决定权在彭真手中,而彭真坚定要固守城市,面对这种做法,林总非常不认可。在杜聿明即将攻打近沈阳的时候,林总对彭真建议,放弃沈阳,然而彭真不接受这个建议,最终逼得林总说“自己把队伍带走,留下他守城”。直到这种情况下,彭真才撤出沈阳。
而后发生的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最终也没能守住四平,若不是林总果断地撤出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很有可能被围歼。四平保卫战也说明当时我军还没有能力同国民党争夺大城市,也印证了林总放弃大城市的正确性。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之后,三路大军进逼中原,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实际上就从山东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解放军这边,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晋冀鲁豫野战军,三路大军都在中原摆开了阵势,呈品字形分布,虽然一开始相互之间距离较远,只能进行战略性的协同和配合,但很快就开始进行战役性的协同配合。比如陈士榘率华野部队一路西进到豫西洛阳,配合陈谢兵团解放洛阳,之后又南下在外线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作战。
按照当时中央的设想,实际上是要把华野和中野合并,陈老总调中野司令部,华野部队除一部分留下来配合中野作战之外,一部分留山东坚持,粟裕率三个纵队约十万人,以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名义南下,渡过长江。但这个东南野战军实际上是隶属于中原野战军指挥的,即使粟裕率部南下,主要任务也是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
也就是说,这时候解放军这边,中野和华野之间的配合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不仅陈士榘率华野三、八两个纵队南下配合中野作战,中野十一纵也在豫东战役中配属粟裕指挥,参加战斗。在1947年国军一度取得的优势,在三路大军齐出中原后,局面陡然改观,国军在华中和华东的部队不得不疲于奔命,原本在华东的部队,也大量调入中原作战。
比如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都在这个时期进入华中战区作战,实际上是在华中剿总白崇禧指挥下作战。但在作战序列上,邱清泉兵团却仍然隶属于徐州剿总。在豫东战役中,区寿年兵团虽然属于华中剿总,但是在救援的时候,距离战场最近的却是正在山东境内的黄百韬兵团,而黄百韬兵团又隶属于徐州剿总,也就是华东战区。
正因为如此,这种作为国军主要作战机动兵团的调动,实际上战区无法指挥,只能通过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来指挥,而国防部此时并不完全了解战区实际情况,因此反应总是要慢一拍,给作战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一度向国军统帅部提出,将华中和华东两个战区合并,统一指挥,以利接下来的国共两军战略决战。
白崇禧这个建议其实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这时候主战场在华中战区,但是华中剿总兵力不足,又总是要调动华东战区的部队来参战,大战之前集中兵力,统一指挥,这也是军事常识。但问题在于,白崇禧之所以放着国防部长不当,跑来当华中剿总司令,就是因为蒋对他不信任,用陈诚当参谋总长,白崇禧觉得自己在中枢被架空了,所以才主动要求出外指挥作战。
所以,白崇禧虽然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但是到了国军统帅部,却马上被否决了。不仅如此,蒋还将他信任的宋希濂调到华中担任剿总副司令,并命令他在宜昌、沙市一带组建十四兵团,并且在武汉专门设置保密局对内监视的机构,宋希濂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蒋报告,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直接通过保密局直接向上报告。
而且,从1948年四五月间开始,把原本隶属于各个战区的绥靖区部队,也逐渐的编组为机动兵团,由国防部统一指挥,战区的兵力少之又少,几乎成了空架子。白崇禧当然也不是吃醋的,既然不让我痛快,我也不能让你舒服,所以就在云集了华中战区主要作战部队的十二兵团的人事任命上作梗,让土木系骨干胡琏当不成兵团司令,最后陈诚只好推出黄维来替代。
淮海战役之前,黄维兵团奉命东调,准备参加徐州会战,原定编入黄维兵团一起东进的八十五军,却被白崇禧留置在了华中,一直到黄维兵团已经在蒙城和解放军接上火了,八十五军才赶到战场。之后,黄维兵团被包围,蒋打电话要求白崇禧派张轸兵团东进增援,白崇禧坚决不肯,蒋只好改为调刚组建不久的宋希濂十四兵团东调。第二军的一个师到汉口都上船了,硬是被白崇禧的卫队控制着船,不能开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通数码科技中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通数码科技中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