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铭文上的“中国”指哪里?有什么依据?
这个问题不严谨。应当说,最早指哪里。因为不同时期不一样。
最早记载周文王时期,“偏居于雍”,后迁于环山之中,即指沣河以西关中平原。周灭商后,在沣京、沣河以东筑镐京,合沣镐为中。此时中国指整个关中平原中心。
其实道理很简单。何樽出土于宝鸡,雍,此时姬周未跨越沣河,偏居于雍,此时的中国指沣河以西。
(编辑一下,打错一个字)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在新营建的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
铭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洛阳),即“宅兹中国”,
这与《尚书,洛诰》里记载“ 周公还政成王后,成王居成周洛邑”相互应证。
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词组出现,意义重大。使何尊身价倍增,成为不允许出国展出的尊贵文物。
(何尊铭文“中国”的“中”,被中国邮政标志所借用)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洛阳,——古中国的所在地,即天下之中。
宅兹中国,指的是西周京师丰镐,解释成雒邑是误解。因为中国一词在这里指首都京师,雒邑不是西周京师。汉代学者刘熙指出,“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而不是说天下之中就是中国。
“国”字当初指城,帝王所居就是中国,因为帝王所居的城,处在部落、部族或诸侯国的中间,所以称中国。传说夏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范文澜在解释《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时说:“宗周(丰镐)和遵守周礼的诸侯国称为中国”。
再说,中国一词是周人创造(殷商自称“大邑商”,无国之说),很可能周人在宝鸡岐山(即周原)就称中国。周文王周武王迁都丰镐肯定称丰镐为中国。而何尊是周成王五年的青铜器,所以何尊中国不是最早中国,只是青铜器上最早的中国。而最早的的中国指西周京师丰镐。
以理服人,欢迎探讨。
我们都是中国人,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个词到底有什么故事。
比如它最早指的是什么?是谁第一个发明了它?
这件青铜器叫何尊,就是在它身上发现了最早的“中国”两字。
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何尊,就是由西周的贵族何来铸造的。
《封神榜》大家都看过,在剧中,周武王率领各路神仙干掉了纣王,而这位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继承王位。
何就是当时成王时的一位贵族,当年成王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和他说要不忘初心,要效仿祖先,时时刻刻记住为国效力。
老板如此看重自己,还那么恳切的勉励,这对于何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荣宠。
于是他回到家后,就命人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将父辈们和成王的功绩以及成王对他的勉励都刻在了这尊身上。
封建社会的基础含义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用过一个词,“封建”,比如,“封建势力”、“封建社会”、“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这个人太封建”等等。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封建”的真正含义。从原始的散居部落到黄帝——大禹时期的部落联盟共主时代,社会结构越来越理性,这为随后建立的封建社会做了结构上的参考与准备。“封建”用柳宗元的话说就是“分封国土,建立诸侯”。
天子分封诸侯,把一块土地封给某个人世代统治,这就是封建制本来的含义。但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封建制”,却往往会产生误解。封建最初的含义,并不是天子把一块现成的土地封给谁,而是把谁封在某地,去开疆拓土。所以,钱穆先生会把西周初年的封建,称为侵略性的武装殖民。而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了封建社会。
封就是分封亲戚到各地,以拱卫王室,首次完全使用的是西周周公旦,他彻底贯彻落实了武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思想。建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授土,授土既将分封地的土和中央的土混合在一起授予分封到那里的诸侯。二是封爵,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三是授民。马克思学派把”封建制度“概念扩大和抽象,被土地束缚、经济自给自足,满足这两项的,都处在封建社会。
时至今日,封建一词的原始含义“封邦建国”反而已经鲜为人知之,但是“思想封建”、“封建婚姻”等贬义性词汇却被广泛性的使用,词语本身由一个中性学术词汇彻底的变成了贬义性的形容词。不管承认与否,中国能够自古以来经历过多次分裂,最终能够统一,靠的就是周人的遗产。封建已经远去,至少从秦汉开始,就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存在是那么的先进,它的遗产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封建制,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说,中国秦朝以后并不存在,不存在欧洲feudali***典型的分封土地,封地领主独立管理封地,对君主承担赋税和保卫义务。这可能是主要因为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农业文明,能够支撑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官僚由中央任免,各级官员向皇帝负责。这对于交通,文字,语言和生产力要求显然更高。而欧洲文明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制度,所以只玩到类似于商周的城邦封建制。
封建主义,主要是从阶级矛盾的观点划分时代的,中学阶段所说的“封建”特指封建主义及其制度,而非feudali***。但在欧洲这两个时期基本重叠,名称可以互换。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封建主义是资本资本主义的前一个历史阶段,是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主要矛盾的社会。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皇帝及官僚体系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中国民国以前符合这一特征,自秦以后到民国以前,中国为封建主义社会。个人认为,汉语定名称作“租耕社会”可能更直白。
特殊的,是周朝,实行比较典型的封建制(feudali***)政治制度,而阶级矛盾为奴隶主与奴隶间的矛盾,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对应上的错位,可能主要是中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然。相对落后的经济制度,能够支撑相对多的人口,和高于欧洲的生产力,而更高生产力的又支撑了更高级的政治建筑,也同样形成了阶段性的平衡状态。
看一则汉武帝封儿子刘胥为广陵王的诏书,就明白什么叫封建社会。它的杓成基础就是"封邦建藩"。
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以建立藩国,形成于西周,开始封八百诸侯。结束于满清,三藩。贯穿中国三千年上下。封建社会体制久,由此可见一斑。
诏书里全部概括了封建社会的细节,细心体会一下,全貌呈现。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胥为广陵王。曰:於戏,小子胥,受兹赤社!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为汉籓辅。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杨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於戏!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书云:‘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右广陵王策
电视剧里面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陈词滥调。最早的册命,无论是形式上,抑或内容上均有独特的文辞规范:竖排,从上而下,从右到左。所以,行文中有"右"一词,即是尊重,是上方的敬词。分封诸侯王,于东方的,取青土,于北方的,取黑土,于南方的,取红土,于西方的取白土。这是五行,五色与四季的对应法则,古人喜欢讲究。所以有"东方青,西方白,北方黑,南方赤,尚方黄"之说。
封建社会的基础含义就是等级分明严格地按照宗法制世袭制。封建社会分为四级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国家的,是上天的代言人也是天下的共主。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封给诸侯、大夫辅佐诸侯、大夫有可以养士。就一个家来说,天子就是这个家族的族长。就一个国来说,诸侯是天子的臣,替天子守土给天子纳贡。一旦诸侯不来朝贡天子可以讨伐,天子有难诸侯可以勤王。如此君臣有序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父子相传。
甲骨文上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吗?
可以推想。推崇夏,估计夏开农耕先河给民众安定自足的生活,夏不见得有多大但代表一种先进生活态势也是我们的祖先,农耕可很快繁衍人口,要比游牧先进多了。而农耕在中国大地要比古埃及古巴比伦晚得多,我大胆推想我们的祖先的故土在中东在两河流域或古埃及,我们祖先是从哪里迁移到中国的,古埃及人和黄种人非常像。他们为什么要迁移这个好解,古埃及古巴比伦有发达农耕但经不起游牧民族的掠夺,也无险可守,他们不停向东退,向东退时分两路一路到印度一路经瓦罕走廊到新疆甘肃陕西,上古史书说我们是古羌人后人比如姜子牙就是,而古羌人就在中国西部,现在的***也是古羌人的后人,这个古羌人从哪里来,另到西汉为什么亲近大月氏估计也是同宗,另在新疆应有大量上古农耕遗址,但没发展起来一是环境越来越恶劣另无险可守,起源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农耕最终在中国***展首要是有有险可守和易于防守,守的方向主要是河套走廊,历来王朝都要占据新疆,西方向防守有时有白种人入侵,公元前3000年陆陆续续的古中东人向东迁移向南到印度向北经阿富汗到中国,他们到中国留住了相貌,创造了中国文明,向南的创立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的命运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结果一样。上古农耕是一家人,按这个思路考古,夏朝不在中原很可能在甘肃新疆,夏人的源头在中东。
首先回答
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或者即使有,但人们还不能认识那些文字。
有关甲骨文,学问很多,有兴趣者可分享我的三点业务认识。
一,甲骨文是商人记载自己家事的文字集成档案,它是记实的,这不同于当事人记录他看不见的历史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它不会有前朝(夏)的描述。就是商人本身,也没有自诩他们是一个朝代。“商朝”,也是后来的史学家命名的。
现在世界留存有13万片甲骨文,发现刻有4500个文字,目前只有1/3能够被辨认。人们还无法完整了解它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
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活动。它反映了商王迷信鬼神,星象、天气、收成、出行、伤病、婚嫁、生子、打猎、作战、祭祀等等,都要通过占卜问问鬼神为什么?宜不宜?再做出某种决定。这些内容以文字形式被刻在甲骨上,称为“卜辞”。
后人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两项公认重大成果。
①,甲骨片上出现商王的名字,与千年以后《史记》记载的相符,验证了《史记》的伟大和真实。
②,甲骨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的一位妻子妇好,是古中国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享有崇高地位。
3000多年后,人们明白无误地发现了她的墓穴,出土了代表她尊贵身份的大量青铜文物,果然了得,让人对商朝肃然起敬!
夏朝乃是有史记载的首个世袭制朝代,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它的记载极为少见。也正因为此,夏朝存在的真实性一向备受争议。甲骨文已经初步具备文字雏形,是我国公认最早的汉字。那么,最早的文字中是否能发现夏朝存在的蛛丝马迹呢?
殷墟是绝大多数甲骨文的发掘地,它们多是商朝统治者占卜所用。这些甲骨文从商代持续到西周早期。甲骨文上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内容庞杂。从政治、军事到天文、历法,几乎都有记载。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甲骨文多为占卜而刻,所记载也多是当时之事,并不涉及前朝往事。已知最早的甲骨文距今3500年以上,虽然稍早于殷墟甲骨文时期,但也属于商朝。因而,甲骨文中并未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为何甲骨文中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呢?首先,这与朝代特色息息相关,商朝对鬼神一事极为迷信。商朝对于鬼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商王自称为群巫之长。此举虽然有借宗教迷信维持统治的嫌疑,但也可以窥见古人普遍的鬼神观念。如此一来,用甲骨占卜也就在情理之中。商朝的大事小情几乎都要仰赖于占卜。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农业收成,都要进行占卜。实际上,甲骨文便是卜辞,它记载了所问之事和占卜结果。相较之下,夏朝虽然也有迷信思想,但却远远不如商朝,自然也就不需要用甲骨文求神问鬼。除此之外,有史记载,夏朝的文字乃是夏篆,并未使用甲骨文。
甲骨文距今实在太过遥远,即使其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也难以辨认。其一,纵然我国学者对甲骨文已钻研多年,但尚有文字无法辨认。据统计,已经出土的甲骨有十五余万片,其上刻有4500字,但是认出的仅有2000字左右,尚不足一半。甲骨文距今久远,又多是象形文字,要认出甲骨文并加以求证并非易事。其二,已认出的文字中有些意义难以理解,无法确认其与夏朝是否有关。甲骨文中曾经发现“土方“二字,郭沫若认为”土方“所指的就是夏民族。在《商颂》中曾记载”禹敷下土方“,但仅凭此推断仍然让人难以信服。因而,此说法学界多不认可。
许多甲骨已被作为药材使用,即使其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也再难寻回。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偶然间发现一味药材,名为龙骨。龙骨上刻有图案,而且许多图案有相似之处。王懿荣研究良久,认定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才大批量收购龙骨。实际上,龙骨本是远古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可以入药。后来,甲骨代替龙骨作为药用,王懿荣发现的便是甲骨。安阳一带常有人贩卖甲骨入药,因而许多甲骨文已经丢失,其上可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也无迹可寻了。
甲骨文中并未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已经证实了夏朝的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物的出土,夏朝的历史也会更加被人们所了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土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土科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